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人物资讯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

2023-10-26 本站作者 【 字体: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1)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2)

本 文 约 5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从华北的京剧到华南的粤剧,从西部的川剧到东部的越剧,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千姿百态的戏曲文化。近日,伴随抖音直播间“斗戏”的火热,不少京剧演员通过直播PK的方式,把“斗戏”这一传统文化又重新带进年轻人的视野。而以前,也曾有这样两场“斗戏”,它的精彩与激烈程度让无数观众为之疯狂,也深深震动了整个戏曲界,成为中国戏曲史中的佳话。这曾经连梅兰芳都格外重视的“斗戏”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与才华的传奇“斗戏”,一窥其貌,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中国戏曲中的“对台”“斗戏”

说到戏曲表演中深受人们喜爱的内容,“对台”和“斗戏”必须拥有姓名。顾名思义,“对台”和“斗戏”是指两个或多个剧团之间进行的表演竞赛。而它之所以能成为深受表演艺术家们推崇的一种技艺切磋方式,有其天然优势。首先,这种表演形式充满了竞技性,为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支持,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往往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特色,紧张与刺激充斥着整个舞台,也激发了观众的观赏热情。其次,通过“对台”与“斗戏”,观众可以欣赏到不同剧团、不同流派的表演风格,领略到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华丽的服装、夸张的造型、幽默的语言等,这些都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娱乐和趣味。此外,“对台”“斗戏”中涵盖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历史故事、道德教化等,通过观看表演,观众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集竞技性、丰富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身的“斗戏”与“对台”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洗礼,终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站稳了脚跟,经久不衰、延绵至今。

“斗戏”现象最早可追溯至秦汉宫廷中“百戏杂陈”式的技艺表演,演出主要是为皇帝服务。汉武帝经常用品种繁多、场面壮阔的百戏会演招待夷邦使臣。武帝之后,王公贵族、商贾巨富也能享用百戏,这一点在多处汉代画像石上均有所体现。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3)

山东安邱汉墓中的《百戏图》画像砖。来源/董锡玖,刘峻骧主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百戏只是一种表演性的活动,并不具有商业演出的特点,因此诸伎之间的演出不具有很强的“斗”的性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隋唐,才有了大的改变。为追求场面的宏大,隋时帝王将戏场搬出了宫廷,延伸至民间街市、僧院、军中,在客观上促成了各种技艺间的交流融合。《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年正月十五前,从“端门外到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场面盛大可见一斑。到了唐代,“分朋(棚)竞演”几乎成为从宫廷到民间一致追捧的演艺模式。《旧唐书》记载唐上元元年(674)“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两朋,帝令雍王贤为东朋,周王讳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高宗与诸王搭棚看戏,蔚为乐事。与汉、唐伎艺表演主要为宫廷掌控和服务大不相同,宋代出现了“府会较艺”,还在沿袭隋唐分棚竞演演出机制的基础上,将戏场较多地设立在瓦舍勾栏。在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就对益州酒店开业请对台杂剧演出,招徕顾客的事件做了记载。“勾栏竞技”的商业机制一方面促使伎艺们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演艺水平,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勾栏中的杂剧艺人向书会才人求援,推动了优质剧本的形成。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4)

宋墓砖雕杂剧人物。来源/穆凡中:《勾栏瓦舍》(河南人民出版社 , 2006)

明末侯方域的《马伶传》也提及了金陵兴化班与华林班同场“斗戏”的情景。清乾隆年间,戏曲声腔获得了长足发展,品种繁多的声腔与地方方言相结合衍生了数量可观的地方剧种。而大量地方剧种的崛起也为“斗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地名门望族会在喜庆日子请戏班演出,筑台赛戏。形成了一种请两个戏班,让其对台竞技出演“对台戏”的习惯。如光绪年间广东澄海苏南乡帝君庙重修竣工,就邀请了53班戏在乡里四周演出。戏班们“输人不输阵”,都竭尽全力迎接挑战,以争取观众的青眼。人们在不同戏班之间来回观看,场面热闹非凡。

“斗戏”传统沿袭至今,纵观其发展,是一个演剧权力下移的过程,逐渐成了一种深受观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时间来到近代,就连京剧大师梅兰芳也与“斗戏”有着难解的缘分。

巅峰对决——梅兰芳的两次“斗戏”

谈到中国戏曲,梅兰芳先生绝对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代表。眉尖若蹙眼若秋水,自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到67岁最后一次谢幕,他将人生都托付给了戏:《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这些作品无一不成为现代京剧的范本。而梅兰芳最深受观众欢迎的戏曲内容之一就是“对台”“斗戏”。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他与程砚秋两次对台的空前盛况。这两次“交锋对垒”连梅与程这样重量级的京剧大师都格外重视。他们的全力以赴,也引起了剧坛极大的轰动。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5)

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扮演杨贵妃的扮相。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 《梅兰芳》(书目文献出版社 , 1985)

有趣的是,梅程二人颇具渊源。早年程砚秋曾拜梅兰芳为师,在梅兰芳组班演出的《天河配》中饰一配角仙女。但经过孜孜不倦的勤勉努力,程砚秋终于自创一派,成为一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6)

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影。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 《梅兰芳》(书目文献出版社 , 1985)

随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华北风云日紧,梅兰芳于1932年举家南迁,此后多在上海、武汉一带演出。因而,程砚秋就成为北平戏院旦行的领袖人物,彼时北平观众看程是多于看梅的。到了1936年盛夏,时隔四年梅兰芳再度来平,重新登台,顿然引起了京都九城的极大轰动,吸引了大量渴求已久的戏迷。北平各大、小报纸无不以梅来平作为盛大之举连篇累牍地报道,造成了极大影响,一时间好不热闹。为这次出演,梅兰芳做了充足的准备。首先是配戏演员,有老生王凤卿、贯盛习、王少亭,武生杨盛春,小生程继先、姜妙香,丑角萧长华、慈瑞泉,武旦朱桂芳,花脸刘连荣,老旦孙甫亭,花旦于连仙、诸如香等。如此强大的配角阵容,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其次在演出场地上,梅兰芳选择了南城珠市口能容三千多观众的最大剧场——第一舞台。演出剧目以梅派本戏为主,如《凤还巢》《西施》《洛神》《太真外传》《宇宙锋》《霸王别姬》等,兼演一些传统剧目,如《汾河湾》《王宝钏》《穆柯寨·穆天王》以及昆曲戏《金山寺》、吹腔戏《奇双会》等。时值梅兰芳42岁,正处于艺术鼎盛时期,叫座力极强,自登台一个多月以来,几乎场场满座。碍于梅的锋芒,加之此时“歇夏”,不少京剧名伶持观望态度,暂不登台。甚至杨小楼之类的名角儿也主动减少场次,只是每逢周日在东城吉祥戏院公演日戏一场。

然而,早年曾拜梅为师的程砚秋却毫不畏惧。此时,他不再以为与师傅打对台就是对师傅的不敬,相反,只有一代超越一代,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出于对“打对台戏”新的认识,且要照顾全团演员的生活,他在距第一舞台仅二里多的前门外能容八百余人的中和戏院坚持每周出演两场。程的班底也算硬整,像老生王少楼、哈宝山,武生周瑞安,花脸侯喜瑞、苏连汉,小生俞振飞,旦角芙蓉草(赵桐珊),老旦李多奎、文亮臣,丑角曹二庚、李四广等,均有参演。剧目选择上,程砚秋将他的“看家戏”《金锁记》《青霜剑》《鸳鸯冢》等悉数搬上了舞台。同时,程的艺术风格与梅迥异,可谓是“贞静幽娴、凝重深邃”,在舞台上颇有娴静、幽怨的气度,深沉而含蓄。两种截然不同的台风为本次对台增加了看点。但在这场师徒对决中,终因程在北平长期公演、票价与梅相同、戏园承载力略逊色等原因,售座未能理想,难敌梅的声势。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7)

王幼卿、小翠花、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从左至右)演出《五花洞》。来源/李伶伶:《程砚秋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十年过后,在上海迎来了梅、程的二次对台。1946年秋末冬初,梅兰芳应上海中国大戏院的邀请,在沪登台。不巧的是,程砚秋应上海大来公司之聘,同时准备在天蟾舞台上演。双方阵容在原梅剧团(承华社)和秋声社的基础上,均有所加强。大来公司为增强号召,特邀当时十分走红的谭富英担当首席老生,与程挂并牌,还邀请了不少实力强劲的助演演员。虽有众多名角作陪,但天蟾舞台四千人的容量想要满座也绝非易事。在这次的斗戏中,程砚秋使尽浑身解数,将程派本戏几乎全部展出,像《红拂传》《碧玉簪》《荒山泪》《文姬归汉》等都依次露演。同时,他和谭富英配合默契,轮番上阵,呈现了《锁麟囊》《玉堂春》《黄鹤楼》《春闺梦》等一系列经典剧目。梅兰芳则始终稳扎稳打,上演了一些本戏和传统剧目。中国大戏院较天蟾舞台而言略小,只容两千观众,但客满牌几乎每场高挂,因而一个多月下来,双方最终打成平局。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8)

影视作品中饰演梅兰芳的演员在唱昆曲。来源/纪录片《百年巨匠·梅兰芳》截图

梅兰芳曾说“其实,满与不满也没什么关系”。毕竟,这只是一场“友谊赛”,为的是观众们看得开心。在对台期间梅夫人福芝芳与梅徒李世芳还一起去天蟾听了程砚秋的《玉堂春》,这也更加证实了梅、程对台只是艺术切磋。

直播PK助力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

而艺术切磋、文化竞技一直是我国丰富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通过赛诗会、飞花令、斗茶等竞技活动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竞争精神。“对台”与“斗戏”作为戏曲中文化竞技的代表,更是传承我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形式。普通民众可以在观看“斗戏”的时候获得乐趣,实现“聚戏狂欢”。同时,也是在“斗戏”的过程中,各大戏班有了相互切磋技艺的机会,争奇斗艳,形成了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

而今,戏曲在年轻人当中仍算是小众爱好,亟须寻求新的传播形式与推广媒介。数字化时代,信息与科技力量正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传统戏曲的数字化发展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戏曲艺术当代保护和传承的必然之路。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9)

13岁的小女孩正在表演《穆桂英挂帅》。来源/纪录片《百年巨匠·梅兰芳》截图

传统戏曲数字化彰显了“数字+戏曲”的双重优势。数字化手段给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传播舞台。数字化传媒技术也为传统戏曲带来了许多新的呈现方式,很好地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线上、线下互动的欣赏需求,拉近其与传统戏曲之间的距离。“戏曲直播PK”应运而生,作为“斗戏”形式的数字化延伸,这是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数字竞技。以往,“数字竞技”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以电子游戏为核心手段的“电子竞技”。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PK已然将“数字竞技”扩展到文化领域。在短视频平台上,各种形式的直播PK竞相上演,在创新和互动中,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让更多人了解了传统文化之美,培育了积极向上的网络风尚。

近日,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9周年,一场主题为“京剧传承比拼”的现代版“对台戏”在抖音上演。青衣、花旦、老旦、老生行当齐聚,@京剧黄令仪、@王玢京剧老旦演员、@张小婉、@京剧陈涵语Ari四位青年戏曲演员主播轮流献唱,通过“云斗戏”的方式忆先生千古、品梅派经典。不同行当的青年京剧演员通过直播PK的方式在同一舞台上相互切磋、比拼成长,为戏迷和观众们带来了两场酣畅淋漓的云上擂台赛,其中不乏《贵妃醉酒》《廉锦枫》《霸王别姬》等多首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唱段,吸引了15.8万人在线观看。PK之余,四位主播向直播间观众简单讲解了梅派唱法技巧,引导观众戏迷们开口演唱,过足戏瘾。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10)

抖音直播斗戏截图

得益于网络平台上文化演出市场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手段给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传播舞台。直播间不断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的重要载体,直播PK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传统戏曲走进直播间、参与直播PK,文化传承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抖音将“斗戏”传统的竞技模式与网络直播相结合,开启了直播PK新模块,搭建了新时代“戏台”。除中国传统戏曲以外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也在直播PK中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名场面”活了起来。

当“斗戏”这一传统竞技形式遇上直播间,传统文化不仅更具传播力,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样倍增,这意味着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年轻受众,带给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让优秀文化以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曾让梅兰芳名震一时的“斗戏”,如今还存在吗?(图11)

抖音直播斗戏截图

“斗戏”的魅力在于其多元性,不同地区的戏曲风格相互碰撞,生发出独特的艺术火花。梅兰芳大师曾对其赞赏有加,认为“对台戏”不仅展示了各地戏曲的独特魅力,也为京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过去,看戏听曲儿在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斗戏”作为难得一见的视听盛宴更是给观众带来了不少乐趣。如今,虽然时光已经远去,但“斗戏”的精神依然在直播间延续。传统戏曲需要一代代心怀热忱之人的守护与传承,各地戏曲艺术家们毫不动摇地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戏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①《隋书》

②《旧唐书》

③王永运:《梅兰芳程砚秋两次对台纪实》,《中国京剧》2004年第3期。

④陈志勇:《百戏杂陈、分棚竞演与民间“斗戏”习俗》,《中华戏曲》2010年第2期。

⑤扬扬:《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戏剧》2014年第12期。

⑥李伶伶:《梅兰芳和孟小冬》,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年1月。

⑦钟英:《传统戏曲数字化发展机遇与展望》,《四川戏剧》2020年第11期。

⑧金涛:《聚焦国艺传承创新 》,《中国艺术报》2023年9月18日第7版。


阅读全文
推广